剧团动态

分类导航

花鼓戏是中国地方戏曲,一般指湖南花鼓戏,它有什么特点呢?

  花鼓戏是中国地方戏曲,一般指的是湖南花鼓戏。在湖北、江西、安徽河南、陕西等省也有叫花鼓戏的地方剧种。湖南花鼓戏是由湘南民歌发展而成的,最初是由一旦一丑表演的地花鼓,大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。逐渐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演出形式-“三小”戏,这里的“三小”指小旦、小丑、小生。流行在湖南各地的花鼓戏都有很多传统剧目,合起来一共有 400多个,音乐曲调300多支。
  早期花鼓戏没有职业性班社,只有在农村做季节性演出的半职业性班社,一般在农闲的时候演出。从声腔和剧目来看,最初的“三小”戏是生活小戏,它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,边歌边舞,如《打鸟》《送表妹》等。传人“打锣腔”与“川调”后,剧目题材中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。打锣腔主要剧目有《清风亭》《雪梅教子》等,川调主要剧目有《刘海戏蟾》《鞭打芦花》《赶子上路》等。这时,比较完整的艺术才使这一地方剧种得以形成。
  清光绪时期,班社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。演员随班跟师训练,“教场或“教馆”是专门收徒传艺的。那时的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,有时有些地方甚至遭到官方禁演。新中国成立后,各地才分别成立了专业剧团,在城市剧场公演。新中国成立后,演艺人员将《刘海砍樵》《打鸟》等传统戏加以重新整理,还创作了《双送粮》《姑嫂忙》《三里湾》等大量现代戏,花鼓戏得到全面的发展。其中《打铜锣》《补锅》《送货路上》《野鸭洲》等剧目还被摄制成影片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
  花鼓戏名剧《刘海砍樵》表演剧照
  花鼓戏名剧《刘海砍樵》,在进一一步的流传中,红遍大江南北,风靡海内外。据1981年统计,湖南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,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。1957年,成立了湖南省戏曲学校,校内设有花鼓戏专业。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很多,大多以劳动生产、男女爱情为题材,反映民间生活,语言生动,乡土气息浓厚。花鼓戏的音乐曲调,根据其不同的结构、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,可分为四类。
  唢呐,郝晓东
  一是大筒、唢呐伴奏的川调,川调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,也叫正宫腔,有着丰富的调式、旋律变化;二是打锣腔,又叫锣腔,不用管弦,像高腔一样一人演唱众人帮和,是长沙、岳阳、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 ;三是源于湘南民歌,适用于歌舞戏的牌子,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,用小喷呐、锣鼓伴奏,活泼而轻快,是湘南诸流派的主要唱腔之一; 四是小调,分为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。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曲调,都体现出浓烈的民间风情,具有粗犷、爽朗的特点。
  花鼓戏的行当由“三小”发展到生、旦、净、丑,分工逐渐细化,“三小”中也有了更细的分工。比如,长沙花鼓戏中的小丑又分褶子丑、短身丑、官衣丑、烂布丑、奶生丑;小旦又分为正旦、二旦、花旦、闺门且;小生又分正小生、风流小生、武小生、烂布小生、奶生子等。在长期舞台艺术的实践中,各地的花鼓戏都出现了一些优秀演员,如长沙的何冬保(丑)、湘潭的廖春山(旦)、邵阳的王佑生(老旦)、桃源的张树生(生)、岳阳的杨伯成(丑)、衡阳的张廷玉( 小生)等。
  花鼓戏有着朴实、明快、活泼的表演艺术特点,其中小旦、小生、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。开朗泼辣的小旦、风流洒脱的小生、夸张风趣的小丑,都给观众带来轻松愉快的艺术享受。表演上有比较丰富的步法和身段,善于运用扇子和手巾。有许多表现农村生活的程式,如划船、挑担、砍柴、打铁、磨豆腐、摸泥鳅、放风筝等。后来,表演艺术在剧目的发展过程中也有所丰富,如毯子功和把子功的增加,使武功表演得到了充实。
首页
地图
电话
咨询

详细地址: 益阳市资阳区五一西路12号